祭祀,是人们用供品向神、佛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的一种习俗,它其实是表达对自然神祗和祖先神祗的钦慕和祈求的一种手段。相传到黄帝时代祭祀趋于规范,据《管子》云黄帝曾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又曾建明堂,朝万灵。至商代,祭祀繁多而复杂,几乎每天必祭。周代开始,祭祀作为国家大政,其特点是在于通过宗法手段来实现自己的职能。西周春秋时代,宗族组织本身就是政权机构,通过祭祀先祖的活动,统治者便把宗族的心理升华到群体意识,起到巩固宗族团结,维系政权稳固的作用。战国时代,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儒家们认为,祭祀祖先和圣贤,可以使他们的创业精神贯注到后人的血脉之中,从而使后人懂得:只有像祖先和圣贤那样的生活,才能无愧于前人,才能将祖先创造的文化成果传播下去。
《国语·鲁语》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即有虞氏(虞舜)和夏后氏(夏禹)都将黄帝视为自己的始祖加以祭祀,它反映四千多年前以黄帝为首的华夏氏族集团地位日益上升,赢得了其他部族的崇敬,已成为时代的精神领袖,所以黄帝也成为华夏各部族共同祭祀的对象。
在古代,历朝天子祭祀始祖黄帝具体礼仪可分为二类:一是在祭天之礼中配祭始祖,二是在宗庙举行的禘祫之礼和时享之礼中,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或天帝或五帝之一加以祭祀,各个时期各有不同的侧重面。
缙云祭祀黄帝的历史源流
缙云仙都祭祀黄帝与缙云氏和仙都鼎湖峰有密切的关系。根据王达钦先生的研究(《轩辕黄帝与缙云仙都·浙江缙云黄帝传说研究》),缙云氏原为从陕北高原游牧到今山西大同一带,在黄帝统一中原大地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影响较大,遣封主治南方,聚居泰山一带,佐尧掌礼,佐禹治水,其中有一支主张尧子丹朱世袭,反对虞舜接位,后舜成为众部落首领后,缙云氏也作为四凶之一被流放,一部分进入浙江中部,一部分进入四川。进入浙江中部的缙云氏后来建立了缙云国,其中所聚居的地方也叫缙云山,由于远离故土,十分怀念始祖黄帝。缙云山中有孤石屹立,直刺云天,高二百丈,称天下第一笋、天下第一柱、天下第一峰,其形与古文“祖”字的“且”接近,受山川、鬼神和生殖崇拜的影响,缙云氏将其作为始祖黄帝的象征,向鼎湖峰祭拜成了缙云氏思念黄帝最好的表达方式。缙云氏经过夏、商、周的发展,与三苗、瓯、闽、越等氏族不断相互融化,加上长期的战乱变迁,散居各地,人们更加怀念始祖黄帝。黄帝鼎湖峰铸鼎炼丹、驾龙升天、觞百神等传说也远播江南各地,并久传不衰,缙云山也成为江南各地人们祭拜始祖的场所。
晋代山水诗人谢灵运《游名山志》有:“永嘉有缙云堂,意者谓鼎湖攀龙须时坠落,化而为草,故有龙须之称。”元《仙都志》中又引谢灵运《名山记》:“缙云山旁有孤石,屹然千云,高二百丈;三面临水,周围一百六十丈,顶有湖,生莲花。有岩相近名步虚山,远而望之,低于步虚,近而视之,步虚居其下……。古老云:黄帝尝炼丹于此。”缙云堂即为黄帝祠宇前身,根据出土文物的推测分析,先秦时期有之,由于相传黄帝曾炼丹于此,旁边的鼎湖峰又是高祖黄帝的象征,所以缙云堂是有史记载以来,江南人民最早祭祀始祖黄帝的祭祖建筑。
仙都山原称缙云山,唐天宝七年(748)
三皇以前帝王,京城置庙以时致祭。其历代帝王肇迹之处,未有祠宇者,所在各置一庙(《旧唐书·玄宗纪》)
说虽然京城有三皇庙祭祀,但还是应该在古代帝王创业垂范之地,没有祠庙的,应该建立并以祭之。黄帝炼丹升天、游巡南方、统一万国的传说在缙云家喻户晓、历史悠久,是黄帝的肇迹之处。缙云堂原本就是祭祀黄帝的场所,仙都的封赐和诏书的发布都为敕改黄帝祠宇创造了良好条件。时任缙云县令的李阳冰为黄帝祠宇题额,其碑仍留与今。虽然从缙云堂到黄帝祠宇的有关祭祀礼仪至今没有确切的地方文献历史记载,从《大唐开元礼》及几次下诏的诏书看,祭祀黄帝的制度和礼仪得到逐步的完善和提高。
宋代祥符六年(1013),宋真宗诏令诸州有黄帝祠、庙的要并加修茸,说明对祭祀黄帝的重视。宋廷好道,天禧四年(1020)朝廷派专人到缙云仙都祭祀并投金龙玉简于金龙洞,(金龙玉简于1997年被发现,现收藏于博物馆)。宋治平乙巳年(1065)朝廷赐改黄帝祠宇为玉虚宫,其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虽然玉虚宫几次毁于火灾,仍然屡次重建。根据仙水洞的摩崖题刻载,宋绍兴乙卯(1135)
缙云堂敕改黄帝祠宇后,与陕西坊州(黄陵)唐大历七年(772)所建的黄帝庙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黄帝祠宇(玉虚宫)成为中国南方寻根问祖、祭拜黄帝的重要场所,同时,仙都也成为中国南方黄帝文化的传播幅射中心。
从缙云的古民居和风俗看,至今仍然保留着祭祀始祖黄帝的遗迹。
缙云古民居多为四合院,俗称“道坛”或“明堂”。晋代山水诗人谢灵运《山居赋》中有“合宫非缙云(黄帝)之馆,街室岂放勋之堂”之句,黄帝所居的合宫称为明堂。四合院简陋的三间,稍大的五间、九间,最多可达二十八间,有前厅、后房、中间有方形天井,门外一般有天灯。主厅和天井是日常祭祀本族始祖和始祖黄帝的场所,天灯则是愿始祖黄帝的祥光永远普照大地、惠及子子孙孙。
缙云古代人们有良好的祭祖传统。各宗族在清明节要组织宗族的主要成员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在祭祀活动中,祭祀各宗族始祖的同时也祭祀始祖黄帝。各家各户在自己的家里也举行祭祖(俗称做斋饭),时间为除夕、清明节、
缙云、永康有认亲娘、亲爸的习俗,由于孩子的生辰八字身体状况等因素,为了避邪或是期盼能早日出人头地或财运亨通,孩子的父母就为其另认一位亲娘或亲爸,其对象是某些佛、神之类或者自然物。仙都鼎湖峰高大雄伟,是始祖黄帝的象征,也被缙云、永康许多孩子认定为自己的亲爸。近者逢初一、十五,远者每年择吉日,在鼎湖峰下祭拜。
现代仙都祭祀黄帝典礼
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1998年缙云人民重建了黄帝祠宇,旨在恢复“北陵南祠”格局,为南方提供一个寻根问祖、拜谒黄帝的场所。通过祭拜黄帝,缅怀黄帝的丰功伟绩,弘扬先人不屈不挠,勇于创造,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激发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共诉炎黄子孙,同祖同根,同根同心,提高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快推进两岸统一。农历戊寅年
一、由祠宇的守护者点燃三支大香,向黄帝像和鼎湖峰祭拜,告知黄帝在天之灵,请求接受子孙们的祭拜。
二、司仪一般由县领导担任,主持整个典礼的全过程,就位后宣布:
戊寅年(1998)浙江缙云公祭黄帝典礼现在开始,全体肃立!(各参祭人员、工作人员神情严肃,保持安静)
击鼓!(击鼓34响,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包括台湾在内的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
撞钟!(撞钟15响代表全球15亿炎黄子孙)
击鼓、撞钟的意思就是告诉黄帝:“你的子孙们来了。”这样达到了祖宗与子孙的沟通与融合。
尔后,主祭人、陪祭人在古乐队演奏《登坛曲》的曲声中盥手就位,到达指定的位置,(盥手与古代的斋戒一样表示净身,有虔诚的祭祖之心;主祭人由本次主祭单位的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而陪祭则由五大班子的主要领导人及相关贵宾担任)
主祭人、陪祭人就位后,锣鼓队和古乐队齐奏古乐《鼓号曲》《大典朝贺曲》,庄严、肃穆的气氛达到顶点。
二、接着在乐队演奏的《陈献曲》曲声中依次向始祖黄帝敬献花篮,(司仪要向黄帝告知敬献花篮的单位)、三牲(牛头、羊头、猪头),五谷(谷、麦、粟、米仁、豆),山珍果品(花生、桔、香菇、板栗、蚕茧)、鲜花、美酒。三牲、五谷、山珍果品都为古代朝廷祭祀所用,他们摆放也有一定的讲究,如羊头应摆在牛头的左边,猪头放在牛头的右边,五谷放在三牲的左边。
三、向黄帝敬酒。敬酒者为本次祭典活动的主要领导人,敬酒是向黄帝祭祀表达崇敬心情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方式。敬酒者先向黄帝鞠一躬,取过酒,双手把爵,举过头顶,低下一头,再交由礼生置于祭桌三牲前,当然要以同样的过程敬三次。
敬酒结束后,司仪宣布:
全体肃立,向黄帝行礼!
初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
此时黄帝祭祀典礼达到了高潮。
四、主祭人恭读祭文和领导讲话
主祭人恭读祭文是祭典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昭告始祖,歌功颂德,树立信心,振奋精神,实现社会的更大进步。祭文的内容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祭文每次都各不相同,各有侧重面。主祭人祭文恭读完毕之后,由礼生放在祭桌的正中。
领导讲话。代表全球华人表达这样的心愿: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同祖同根,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起来努力奋斗!
五、结尾部分
向黄帝献舞——祭祀舞,该舞蹈粗犷、简拙、庄重而有气势,服饰以原始、古朴为基调,男青年上身穿肉色内衣,腰围兽皮裙,头套条箍、插雉鸡毛、手执钢钗;女青年穿兽皮独袖短裙、头套条箍,戴耳环、手执龙须草,手脚戴环。该舞蹈体现了黄帝时代男人主要以狩猎、女人以织为主的社会现象。
舞蹈结束后,司仪宣布礼成,锣鼓队、古乐队鼓乐齐鸣,宣告黄帝祭祀典礼结束。
祭典场面四周以56面幡龙旗布置,微风拂来,颇为壮观,旗上的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56面表明56个少数民族,整体而言就是中华民族由56个不同少数民族组成,他们都是龙的传人。
仙都黄帝祭祀典礼至今已举行了13次,分为公祭和民祭,公祭则由缙云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主祭人为县长,时间为每年的九九重阳节上午九时五十分开始,规模宏大,组织有序,为每年的仙都旅游文化节主要内容。其程序和有关内容与1998年的差不多,有些后来略有变化,如原来的祭祀舞变更为《汉风唐韵》舞蹈,花篮原由献花篮的单位代表敬献,后改为由礼仪小姐列队献上。民祭则由县政协主办,政协主席为祭典的司仪,主祭单位和陪祭单位(或个人)则自发报名形成,企事业单位、私营个体企业均可,根据赞助的多少确定一家为主祭,其它则为陪祭,祭典时间一般为清明节上午九时五十分正式开始,其程序的内容与公祭典礼相差无几。当然除了公祭、民祭典礼外,每天早上则由祠宇的守护者代表缙云四十三万人民向黄帝祭拜(敬献酒、水果和其它贡品),春节早上则由仙都管理局的领导代表缙云人民向黄帝祭拜。可以说祭祀黄帝每年两大祭每日一小祭。
2000年中国先秦史学会在缙云召开了首届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针对缙云县级祭祀黄帝典礼和陕西黄陵省级公祭黄帝典礼与“北陵南祠”格局不相符的状况,专家们一致认为缙云的祭祀典礼规格偏低,应该提升为省级祭祀,这一倡议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相信不久的将来得以实施。缙云仙都不仅成为江南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旅游胜地,也是亿万炎黄子孙祭拜始祖黄帝的圣地。
作者:柯国明